独立开发 MVP 产品的关键策略

独立开发 MVP 产品的关键策略
Photo by Annie Spratt / Unsplash

先说核心: 产品 idea 来源寻找合伙人如何推广

本文主要是针对独立开发者或者非常小的团队的一些可复制的特点总结的,后续会持续更新和补充。

Idea 来源

要知道,所有的产品的点子,成功背后的 idea 都是有迹可循。

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大部分都是有技术能力的,要写代码,很多人都没问题,但是从零到做出一套符合市场的产品,对综合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尽量不要自己 YY 需求,YY 市场,等到产品开发出来,犹如石沉大海,就太浪费时间了。

相对可行一些的方式是通过社区或者社媒去自己分析趋势来落地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去年 AI 大火的时候,社媒上铺天盖地的每天都会有新的 AI 产品和概念出来,非常多的开发者趁着这一波风口,开发了海量的产品,动手越早,获得的收益就越明显。

推荐的几个入口:

  • 独立开发微信群: 微信群用起来比较习惯,交流也最活跃,群里会日常讨论一些最近的技术落地,比如一些出海、支付、运营推广相关的工具和流程,能开阔自己的思路。 因为这类群成员,很多人都是实操过的或者是正在实操探索的,实干家成分居多,比着天天灌水的技术闲聊群,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 社交平台,比如 X 上面就有非常多的独立开发者,国内的大部分知名的开发者,都在 X 有高频的内容输出,国内社媒,目前小红书和即刻,也都非常不错。
  • Product Hunt, Indiehackers, Hacknews 等产品发布与交流平台,现在已经有相当大比例的国内的优秀的开发者通过 Product Hunt 发布了很多产品,这对于产品最开始的冷启动非常重要。

寻找合伙人

在确定了产品 idea 之后,就要寻找合伙人了,如果用最简单的模型,就是 2 个人,一个技术 + 一个运营。搞技术的,负责产品的从零到一落地,搞产品运营和增长的,负责把产品推广出去。

一定要避免几个误区:

  1. 几个程序员朋友,觉得自己技术不错,撸起袖子吭哧吭哧把产品做出来了,等到发布的时候傻眼了,根本找不到用户,因为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
  2. 产品 idea 有了,就缺一个程序员了。这个我也经历过,帮朋友做的一个户外活动的产品,从最开始 2w 预算,干到了 10w,产品做出来了,发现并做不起来用户,这种场景也非常典型
  3. 我是大厂研发,我很强。诚然,我遇到很多成功的大厂的独立开发者,确实都是大佬级别,但是社区里面也有非常多的,那种拿着大厂的名号来装饰自己的,这种我现在碰到的话,是格外小心的,懂的都懂。

说白了,上述误区,都是属于自己 YY,没有掌握产品成功的核心因素和综合环节,失败太正常不过了。

另外我非常不建议单打独斗,一个人做产品的时间投入和专业度要求都太高了,会导致时间线拉的非常长,试错成本太高,而且也很少见到产品设计,研发,营销一把抓还都能做好的综合性人才。

合伙人从哪找?

可以先试着从自己认识的同事,同学中筛选,这个过程比企业招人的难度大很多,不仅需要技能匹配,

  1. 技能需要匹配,能力要达标,必然是综合性人才,而且是主动出击的类型。
  2. 目标要一致,包括大家要做的产品最终是什么样的,做到什么规模,功能如何设计。
  3. 分成要合理,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约定好分成,避免后期扯皮。

带着这样的标准去找人,会发现非常难,但是好处是,如果筛选出这样的搭档的话,后面再做其他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找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倾向于找一些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来组队,这类人一般理解能力和自驱性比较高,都到了创业的份上,不适合再去找那种抱着上班心态被动做事的人了。比如我倾向于找一个能力强的全栈开发者,而不是传统的一个前端 + 一个后端,前期阶段,减少人员和代码之间的沟通成本,是非常必要的,并不是人越多,事情做的越快。

在没有盈利之前,切忌找非常多的人来加入,这种需要有极强的掌控能力,一般适用于那种有着多次创业实操经验的人来操盘,不适合新手。而且资金烧的非常快,在没有投资人或者产品盈利之前,有必要控制好自己的团队规模。

如何推广

推广决定了产品如何从 1 到 10,从 10 到 100 的最关键的一环。

社媒毫无疑问已经是 MVP 产品冷启动最合适,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了,通常的做法是创始人长期维护一个社媒,积累一定的粉丝量,等到自己产品发布上线了,直接一篇文章就可以触达到几千乃至上万个用户,粉丝也会帮助做一些分享和裂变。

广告投流,比如 Google, Facebook, Tiktok,适合钱多,且对自己产品有绝对信心的老手,毕竟广告投流也是一门技术活,如果将钱花的合理,找到最好的平台和渠道,也非常难。

seo,适合老手玩,单单做一个产品,然后做那么一丁点的内容,就像拿到好的排名页和 UV,非常难,如果产品本身的内容量非常大,而且内容能持续更新和增长,倒是可以。

社媒的另一种方式, 也是我个人觉得比较高质量的方式,就是在产品发布前期,自制一些爆款内容和素材,用做推广,有效果之后,联系更多的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去创造更多的爆款,加速裂变。

Read more

郑州互联网薪资统计及 AI 时代的现状

郑州互联网薪资统计及 AI 时代的现状

22 年郑州前端薪资真实统计(200+份样本) 22 年我在郑州前端大群里面统计了一波郑州互联网薪资,当时以为只是开始,想着后面会有更多的企业来到郑州,情况会越来越好,而现在回头来看,没想到那时才是顶峰。 当时在群里面收集到 200+ 位投票,匿名填写自己的薪资情况,当时跟大家特意强调了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也找群员验证过,基本真实性可信: * 🐣 3-6k 占比不少,主要是郑州的工资水平低,对于刚出来的,在小公司的这个薪资也正常,实习生 or 小作坊 * 🐰 6-12k 的占大多数,涵盖了郑州本土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薪资范畴,大多数的常规业务开发 * 🐵 12-20k 主要集中在本土大公司、一线城市在郑州的研发团队、外包公司,核心业务开发人员 🦄 20k+ 高学历 or 有大厂经验,主要为本土大公司或者一线公司在郑州的带队 leader ,能力较强,一般承担一些管理角色。 25年:职场寒冬来袭,状况还在持续恶化 一线公司研发部门的撤离 这也是我最在意的一条: 之前有一些一线城市的研发交付部门会在郑州有成立研发交付中心,从疫情之后,

RAG不是万能的,附常见误解与澄清

RAG不是万能的,附常见误解与澄清

能给人理清目前 AI 在生产落地的问题,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AI 在生产落地会有哪些阻碍的讲解,讲干货的真的是很少,至少我自己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困惑了很久。 因为之前我在 AI 电商团队,做具体的 AI Sass 落地的时候,团队经常会沟通做到生产级可用的 AI,需要哪些东西,大概的门槛还是了解到一些的,我的能力也顶多在应用层面去做一些工作量的定制与代码衔接,涉及到模型层面,一概歇菜,很多人估计只是想着,写一个 Prompt ,就是真正的拥抱 AI 了。 当我看到自媒体里面铺天盖地的在讲 AI 如何帮助企业提效,如果重塑行业的时候,有种很复杂的感觉,他们真的懂 AI 吗,甚至他们真的懂软件吗? 基本上现在大家接触到的方式就几种: * 割韭菜卖课,讲概念,前景,这些基本上都是拿别人的产品来给自己做嫁衣,自己顶多是个工具的使用者和营销者,比如用 Midjourney,Kimi,豆包,海螺什么的,告诉大家用了就能提效,获得流量,

Shopify 构建商城页面的几种方式

Shopify 构建商城页面的几种方式

当用户需要对 Shopify 商城页面有自定义的需求时,一般会选择: 1、直接使用官方商城的 theme 来构建,可以使用,但是免费模板较少,只有 13 个。 2、使用第三方 theme 来构建,也有很多的模板可以选择,比如 envato 上有数百个 shopify 的模板,这是个非常大的市场。 3、完全自定义开发,自由度最高 当用户对 Shopify 商城页面,有完全自定义的需求,通常是常规主题无法满足需求,推荐使用 Shopify Hydrogen 的官方方案,开发人员可以对商城进行完全的页面级别的自定义。 而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官方的 Shopify Liquid 开发起来的效率和体验,是不如 Shopify Hydrogen 来的舒服,而且使用 Shopify Hydrogen ,还可以对性能有提升,

Meepo 要找一份远程前端(全栈)开发的工作

Meepo 要找一份远程前端(全栈)开发的工作

为什么找远程岗位 我一直是比较喜欢远程合作的方式,基本上从事远程开发的团队,都是奔着做事去的,大家能筛选到一起,为一个目标而努力,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远程协作的方式,在自由度和产出之间能保持非常好的平衡,没有必要在通勤以及办公室的无效沟通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技术特点如何 前端: React + TypeScript 生态体系,常规的网页开发,浏览器插件,Electron 客户端开发都 OK,对各种前端技术方案有一定的沉淀和实践。 后端: Nextjs + Nestjs 开发全栈站点及后端 API 服务 个人特点 即插即用,对于大多数的前端场景和技术方案,都有所涉及。 多年的开发经验,对企业自有产品开发,大客户定制,以及独立开发,有一定的观察和沉淀。 拥抱 AI,对当下比较热门的 AI 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沉淀。 喜欢分享和交流,对技术和业务,以及营销都感兴趣。 之前接触的一些业务形态 公司层面: 主要是国内客服领域,涉及到全流程客服,IM,音视频等